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BOb综合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热点资讯

金思宇:协调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,深化数据开发利用与开放共享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81

本文聚焦我国算力基础设施面临的“东密西疏、存算失衡、安全薄弱”三大矛盾,提出“优化布局-技术突破-制度创新”协同路径:

布局优化方面,咱们得利用“东数西算”的分层调度策略。简单说,就是在东部负责热数据的实时处理,而冷数据则在西部进行训练。同时,全光网络把延迟压缩到毫秒级,这样西部的算力利用率能提升到35%。

技术方面,我们需要攻克三个关键瓶颈。首先是液冷技术,力争做到PUE≤1.2。接着,推动国产AI芯片的研发,比如燧原邃思2.0,算力达到512TOPS。另外,在零信任安全上,目标是实现攻击拦截率99.9%。

制度创新方面,要搞出几样新东西。比如说,得建立个算力的“度量衡”标准,像九章云极的“算力度”。同时,推进数据流通沙盒,上海数交所的交易额要达到每年10亿。还有就是西部那边的电价补贴,应该控制在0.3元每度以内。

实践证明,AI算力包为企业的训练效率提升了40%,国家算力网的攻防响应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。可以考虑立法支持,比如出台《算力基建管理条例》,再设立一个千亿级的专项基金,助力实现“全国一台计算机”的战略目标。

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提高算力效率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,推动国家在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上的整体提升,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。

理论创新:首次提出“存算比”这一效能指标(中国0.42 vs 美国1.11);

实践突破:数据安全“双轮驱动”模式,结合“区块链确权+零信任”理念;

政策参考:量化实现国家2025年存算比≥0.8的目标。

一、引言

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里,算力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,正逐渐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高地。目前,我国的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,但我们面临着区域分布不均、存算运协同不足、安全风险加大等一系列挑战。同时,数据资源作为新型生产要素,其价值的释放离不开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持和开放共享机制的完善。本文结合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实践、智算中心建设以及数据安全治理等最新动态,提出算力与数据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,旨在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的解决办法。

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,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。首先,总体来看,我国的算力布局正在不断完善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部分高科技园区,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。不过,有些地区的算力资源还不够充足,造成了发展上的不平衡,情况不容忽视。其次,算力和数据的协同能力还需提升。在许多情况下,算力设施的利用效率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存在着“存算运”之间的协同不足,进一步影响了整体的数据处理能力。安全方面,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多,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,如何保障数据和算力的安全,防范各种网络攻击,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。总之,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初具规模,但在资源分配、协同效率以及安全治理等方面,依然面临不少挑战,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优化和提升。

现阶段,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非常明显,但也不乏一些问题亟待解决。首先,我国在算力布局方面日益完善,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科技园区,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活跃,只是部分地区的算力资源依然不足,导致了发展不均的现象。其次,算力和数据的协同运作力度还需加强。在不少情况下,算力设施的效率并没有被充分利用,造成存算运之间的协同不足,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数据处理能力。另外,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增多,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,保障数据和算力的安全,预防网络攻击等问题,已成为当务之急。可以说,尽管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,但在资源的均衡分配、协同效率提升和安全管理等领域,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,未来要继续努力。

截至2023年底,我国的算力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97EFlops,投入使用的机架数量为810万,全球排名第二。同时,京津冀、长三角等8个国家枢纽节点初步建立了“东数西算”的协同模式。贵州、内蒙古等西部节点开始承接东部的AI训练和视频渲染等中高时延业务,算力资源的空间分布失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。

技术创新方面,液冷技术的应用让数据中心的PUE降到了1.2以下,智算中心的比例也上升到了15%。像九章云极这样的企业推出了“算力包”产品,实现了算力按“度”计量以及灵活调度,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40%。

挑战分析方面,当前产业链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,尤其在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上存在差距。此外,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,导致技术研发和创新面临瓶颈。同时,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各大企业纷纷加大投入,抢占市场份额,增加了行业的压力。

结构性矛盾问题凸显: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占全国的60%,可惜土地和电力资源却紧张得很;西部资源虽然丰富,但本地需求远远不够,通用算力利用率仅有15%。同时,存算比(0.42TBGFlops)明显低于美国的(1.11TBGFlops),算存运协同效率亟待提升。

技术短板问题明显:目前智能芯片的国产化率还不到30%,这使得超算中心的商业化应用受到限制。同时,异构算力适配的标准缺失,导致跨区域调度的时延竟然超过理论值的1.5倍。

安全与能耗方面:数据中心的能耗占到了全国总用电量的2.5%,随着攻击面的扩大,数据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加,传统的边界防御措施对于APT攻击显得力不从心。

三、协调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

1. 调整规划:进一步推进“东数西算”项目

⑴ 分层调度机制:东部节点专注于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“热数据”,比如金融高频交易,而西部节点则负责模型训练和离线分析等“冷数据”业务。通过全光网(OXC),跨区域的传输时延可以压缩到毫秒级别。

⑵ 边缘计算补充:在制造和医疗等行业,设置边缘数据中心,形成云、边、端三级算力协作,这样能有效减轻网络传输的压力。

2. 技术创新:打造自我可控的系统

⑴ 芯片与架构:加快研发国产AI芯片(像燧原的“邃思”系列)和开源框架(比如华为的MindSpore),推动智能计算中心使用统一的指令集和异构算力管理平台。

⑵ 绿色节能:大力推行浸没式液冷和余热回收技术,争取到2025年,让西部节点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突破80%。

协同机制:推动计算、存储与运营的全面融合发展。

存力优化:引入全球元数据加速引擎,减少数据预处理时间,GPU使用率提升30%;构建分布式存储体系,支持EB级多协议的融合存储。

运力提升:建设400G OTN网络和SRv6协议,计划在2025年前让枢纽节点之间的直连网络覆盖率达到80%,数据传输效率提高50%。

四、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开放共享实践路径

治理与开放

分级分类:依据《数据安全法》建立分类保护机制,公共数据开放目录涉及政务、交通等20个领域,上海数据交易所的年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。

流通创新方面,区块链技术帮助实现数据的确权和溯源,像蚂蚁链摩斯这样的隐私计算平台也能进行多方安全计算,数据泄露的风险减少了90%。

应用与安全方面,随着技术的发展,数据的安全保护变得尤为重要。通过使用加密手段和访问控制,用户可以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,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。此外,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分布式特性,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,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信任度。

⑴垂直场景:在智能制造这块,工业知识图谱融入AI模型后,设备故障预测的准确性提高到了95%;在医疗领域,跨区域影像数据共享平台让诊断时间缩短了40%。

⑵零信任架构:奇安信的方案在部门和数据中心搭建了零信任安全接入区,平均每天能拦截攻击高达200万次,动态权限调整的响应时间控制在2秒以下。

五、典型案例解析

九章云极DataCanvas:普惠计算力服务模式

⑴标准化计量:把312TFlops小时定为“1度”算力,推出100到10万度的弹性算力包,用户的训练效率提高了40%,资源浪费下降了60%。

⑵工具链整合:Alaya NeW Cloud把LLaMA、GPT等100多个开源模型整合在一起,提供了一个低代码开发界面,企业AI应用的部署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了1周。

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的安全体系

共同防范与协同管控:

韶关数投和奇安信联手打造了一个跨枢纽的安全运营平台,涵盖60多个应用与1万台终端,实现了威胁检测的准确率高达99.9%,安全事故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小时。

动态防御方面,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构建了信任评估模型,能够实时调整权限策略,内部误操作风险降幅达到70%。

六、政策建议与保障机制

一、法规体系:

修订《网络安全法》,增加算力调度相关条款;同时,制定《算力基础设施管理条例》,明确跨区域资源交易的具体规则。

资金援助:

设立“东数西算”专项基金,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,为西部智算中心提供电价补贴(不超过0.3元度)。

标准建设方面,推出《智算中心技术规范》,统一异构算力接口的标准,同时推动存算比≥1TBGFlops的指标纳入数据中心的评级体系。

国际合作方面,参与ITU的算力标准制定,和东盟一起打造跨境算力走廊,推广“中国方案”。

七、结论与展望

如今,我国的算力和数据协同发展,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,转变为提升效能的阶段。接下来,要重点攻克存算运协同、自主可控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化这三大关键瓶颈。随着“全国一台计算机”愿景的推进,算力将变得像水电一样普及可得,全面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,助力我们实现2035年的数字中国目标。

(作者金思宇是中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,同时也是远望智库的产业顾问、中国合作贸易协会数字专业委员会的顾问、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以及秦安战略智库的核心成员)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BOb综合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